北京理工大学

       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是中国知名的机械类专业学院,综合实力处于中国国内同类高校前列,为中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。学院从1943年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机械工程系发展而来,本着为国家培养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,1948年机械系作为华北大学工学院一员迁入北京,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,1998年获得中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。培养了我国第二代坦克总设计师方慰先高级工程师、155自行火炮总设计师苏哲子院士、雄狮坦克总设计师毛明研究员,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共中央委员阮崇武,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、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张俊九、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焦开河、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、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华荣、总装备部副部长邱明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军用动力首席科学家王增全等杰出人才。

      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,2002年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、校附属工程合并为现在的机械与车辆学院,至今已有车辆工程系、热能与动力工程系、制造工程系、机电科学基础部、工程训练中心、机电基础实验教学中心、学院办公室七个系级单位。全院教职工314人,其中教授61人,副教授及副高职称人员124人,在校学生近4000人。现有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3名、“长江学者”讲座教授1名,973首席5人;中组部“千人计划”获得者7人,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,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人,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2人等高层次人才;教育部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名,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4名,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等杰出团队。

       学院以培养理想高远、学术精深、体魄强健和心境恬美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,注重人才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培养。学院拥有机械工程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,机械工程、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,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,近年来研究生获上银、北京市优博等5篇。学院现有车辆工程、装甲车辆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、机械工程、工业工程5个本科专业,1个机械工程全英文教育专业。其中,装甲车辆工程、车辆工程、机械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,车辆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工信部重点专业,工业工程专业为国防紧缺本科专业,装甲车辆工程同时还为国防重点本科专业。此外,装甲车辆工程、车辆工程、机械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,车辆工程、机械工程专业并于2014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近年来,学院在教育教学成果方面成果显著,获批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与视频公开课3门、省部级以上十二五规划教材10余本,获得国家与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,获批省部级以上教改立项项目3项。学院通过制度保障、条件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,近三年由学院支持的创新团队及个人获国家、国际级竞赛奖项107项,省区级竞赛奖项53项。

       学院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、加拿大滑铁卢大学、英国帝国理工大学、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、日本早稻田大学、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30余所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,为开展学术前沿研究、培养和引进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。学院年均派出200余名本科生、研究生到国外进行短期以及半年至两年的交流和联合双学位培养,其中,每年赴德国TU9等著名工科高校完成大四两学期交换任务的本科生近80名。

       学院的科研工作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,在车辆总体、车辆传动、车辆电子、车辆悬架、新概念车辆、车辆结构强度与振动噪声、大功率柴油机总体技术、发动机燃烧与排放、发动机增压、先进加工、微小型制造、数字化制造、工业工程、激光微纳制造、检测与控制、机电系统与装备、交通规划与控制等方向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,在车辆传动、电动车辆、智能车辆、大功率柴油机、难加工材料加工、激光微纳制造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。

       近五年,学院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、973基础研究项目(以首席单位获批国防973项目4项,科技部973项目1项,青年973项目1项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(集成和重点)/重点/杰青/仪器专项/忧青项目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、863高技术项目、总装探索一代项目、总装预研项目和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,年均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。近五年来学院总计授权国家或国防发明专利301项,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000多篇,其中SCI收录论文600余篇,EI收录1000余篇,ESI论文28篇。
 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