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国会士 | 郭孔辉:老院士的新创业

来源:中国汽车工程学会

编前: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,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。“会士”是科技界学会会员的最高称号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是中国汽车科技领军人才的代表。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,书写他们的科研精神,有利于激励行业踔厉奋发,为实现汽车强国而共同奋斗。

为什么要创造企业?

很多人是为了赚钱获利,境界更高的,是为了生产出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产品。其中包括科学家创业,为了让前沿技术能够产业化,走出实验室,为人所用。

然而,有一位在创业的老院士,他的目的跟正常逻辑不太一样。他办企业赚钱,是为了反哺科研,能让他无后顾之忧地待在实验室里。

鸡生蛋还是蛋生鸡,重要吗?重要的是,蛋生鸡后,可以继续孵蛋。

这肯定不是“企业家精神”,但却是一种“科学家精神”。

转型

这位正在进行新创业的老院士,就是郭孔辉,我国第一位汽车领域院士。他在2007年创办的公司叫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“孔辉科技”),这两年也逐渐有名起来,随着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,成为做空气悬架的龙头企业。

“您当时为什么要大声疾呼,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发展自主品牌?”记者问他,“那时候,这个观点可是很小众,会被不少人驳斥的。”

2024年春天,记者来到郭院士在长春的家里,回顾起了19年前的采访往事。当年,因为报道了他的这个观点,稿子引起不小反响。89岁的老院士,坐在北国春城午后的春和景明中,眯起眼睛,缓缓地说:“因为我想搞科研,不发展自主品牌,中国人哪有做研发的机会?我们还要从日本、德国进口技术,我咽不下这口气。”记者以为,他会先说国计民生,结果他却先说科研理想。

近20年后,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,伴随着“换道”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,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强势崛起,汽车产业取得了系统性成就,“中国人要做研发的机会”里含着微言大义。

而那时不一样,就连某部级领导都试图说服郭孔辉:搞自主品牌不现实,销售规模小,配套成本降不下来……但他没看到,只有自主品牌整车发展起来了,自主的配套企业才有市场,才能带动自主研发,才能让消费者享受性价比更高的产品,才能让中国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的发挥空间。这是个体系呀!要不,各强国为啥都重视汽车产业呢?

在这个产业逻辑和时代背景下,这几年郭孔辉和他的公司一起,实现了“转型”,实现了“逆袭”。郭院士在成为企业的郭董事长后,终于又成功地“降级”为公司前瞻技术部负责人。这个“降级”让郭孔辉感到无比欣慰——实现了初衷。

选择

在东北生活了68年的郭孔辉,是福建人。汽车圈一直津津乐道于他的家庭背景:酒店大王、亚洲糖王郭鹤年,是他的堂叔;作为郭氏家族子弟,几次拒绝了父母要求他出国团聚并继承家业的召唤,留在国内搞科研;他从小生活的心远庐,现在已经成了郭宅博物馆……

记者打趣他:“您是不是有经商的基因呀?”郭院士笑着说:“这个基因可没怎么继承,我适合搞科研。”1952年,这个华侨富商的后代,考上了清华大学航空专业,大二该专业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;大三因有海外关系,转到了华中工学院汽车拖拉机系,该系后来并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(现吉林大学),1956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汽车技术科研工作者。两年后,随着一机部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的一分为二,他随汽车研究所来到长春,从此扎根在这片中国汽车的发源地,一生执着于汽车悬架设计与振动研究。

“您培养这么多学生,最看重他们的什么品质?”记者问。“首先,得有理想,有家国情怀,不能说学习只是为了找个工作。”他说。毕业不久,郭孔辉的父母从马来西亚回国,希望他能出国团聚并继承家业,而他却选择了留在国内继续从事汽车技术研究,这个选择最终成就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位院士,也成就了今天的一家独角兽企业。

但其实,彼时那个拒绝成为“富二代”的年轻科技工作者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工作并不顺利。

“在计划经济下,解放牌卡车一车难求,没有改型的需求,30年一贯制。这种情况下,汽车研发人员能有什么事做?”他说。所以,从1956年开始搞空气悬架研究的郭孔辉,只能帮助北京无轨电车进行改造,却也“好景不长”,项目很快下马。之后,国家进入特殊时期,郭孔辉过上了一边挨批斗写检查,一边没有样车只靠看资料做研究的日子。

一个国家不把精力放在科研上,在国际上早晚要丢脸、要被动。上世纪70年代初,为国家领导人服务的红旗车无法高速行驶,导致在国外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车队,数学、力学基础都比较好的郭孔辉被要求“放下思想包袱”,上阵解决问题。他带领团队,在没有标准试验场地的情况下,以创新的方法解决了高速操纵稳定性评价问题。同时,也因此进入了轮胎力学的研究领域,并帮助红旗的新款车774研究转向与悬架问题,帮助解放141解决摆振、方向盘转向沉重问题。

车轮摆振、轮胎力学,操纵稳定性、行驶平顺性,这些都与底盘、悬架有关。穿越艰难时期,坚持在有限的条件下沿着一条脉络研究不辍,这些耐住寂寞的时光,陪伴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。

创业

真正的科学家,总是会选择那些能全身心投入到前瞻技术、基础技术研究中的机会。

1993年,在吉林工业大学(后并入吉林大学)校长两度发出邀请之后,郭孔辉调入高校工作。第二年,他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“即便后来当了副校长,我还是希望少做行政,安心科研。”他说,“我带领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,集中精力研究操控稳定性。”

然而,即便在大学里,郭孔辉的科研工作依然面临很多掣肘。比如,争取到了科研经费,想使用却非常困难;要安装大型试验台,学校没有合适场地;想招更多科研人员,囿于编制无法实现。“学生建议办个公司,用市场的办法来破解这些难题。”郭孔辉回忆。于是,2007年长春孔辉科技成立了,目的就是方便搞科研、赚钱养科研。

这真是一次初心独特的创业。公司先从擅长的事做起,卖K&C试验台。那时候,只有国外能做这种试验台且售价昂贵,而郭孔辉团队为了能进行底盘和悬架研究,先自主研发出了试验台的国产替代方案。卖试验台的成果是显著的:由于有做试验设备的基础,对底盘的理解更深了;赚到钱之后,停滞多年的空气悬架研究重新开始了;后来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,这种试验设备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不少助力。

“我们的优势是,有长期做科研的基础,做试验设备的基础,还有吉林大学源源不断的博士生。”郭孔辉说,“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,别的企业不太容易有。”

即便有这些优势,孔辉科技在创业的头10年,依然“有上顿没下顿地找饭吃”。科学家创业有很多“不擅长”,比如,协调各方面关系,“最大的短板就是做销售”。以及,那种总是从科研角度想问题的思维方式。

科学家精神,用在经营企业上,不灵。

回归

好在,儿子郭川有郭氏家族的商业思维。更幸运的是,在孔辉科技做足了技术积累后,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剧变。

在几十年的科研之路上,郭孔辉其实经常“不合时宜”。青年时期,因计划经济下汽车不需要改款换型而无事可做;没有私人汽车消费,舒适度更好的空气悬架项目被下马;中年时期,合资企业在中国是主流,他为本土研发人员无用武之地鸣不平;自主整车品牌弱,作为自主供应商难生存。

然而,在创业10年后,80多岁的郭院士有了新机会。“这些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得快,就是因为开放和创新。”郭孔辉说,“电动化使汽车的承载系统发生很大改变,造车新势力出现了,同时中国汽车品牌开始高端化了。”电动化车型卖得多了,使空气悬架得以广泛应用;造车新势力多了,使本土供应商获得更多机会;中国品牌高端化了,才能容纳空气悬架带来的成本。2018年,郭川把公司迁到了浙江,长春孔辉有了浙江孔辉这个子公司,一举打开市场。如今,孔辉科技已经占有国内空气悬架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,成了独角兽企业。

虽然上阵父子兵,但科学家父亲和企业家儿子一起创业,产生摩擦是必然。

有一次,要做前瞻性研究的郭孔辉要买一辆试验用车,郭川却因企业经营成本问题而没同意,父子之间闹了别扭。“我们吵架,经常是因为‘远、近’问题。”郭孔辉说,“我主要关心技术能否成长、能否领先,他更关心公司的效益、收入。”虽然这样说,郭孔辉其实十分赞赏儿子,也很乐意看到公司发展起来之后,他能安心回归科研。

以前郭孔辉是董事长,现在郭川当了董事长;以前长春孔辉是母公司,现在浙江孔辉成了总公司。“您是‘降职’为研究院院长了吗?”记者问。“不,我连院长都没当上,他有管产品研发的团队。我负责长春孔辉,做前瞻技术和试验设备,我管未来。”郭孔辉笑眯眯地回答他的新职位,“必须要在技术上保持领先!”

在产业转型的年代,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掉队了,而年纪这么大的郭院士不仅站在了产业发展前沿,还能成功地新创业,为什么?郭孔辉说,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学术基础,“未来产业还会发生很大变化,基础好才能有真正的创新,才能做出颠覆性创新的研究,无论遇到什么变化都能跟上。”他说,“要脚踏实地地做对产业有利的事儿。”

近90岁的老院士,可能是为数不多在公司里职位“越来越低”,却终于实现了初心的创始人。现在,他可以一心一意地搞科研了,“我的新技术,不告诉你。”他神秘地说。

来源:中国汽车报  作者:胡轶坤

Baidu
map